作者:Jocelyn Eikenburg 译者:BandanaBrian
翻译自:“Mom” And “Dad” Is What I Call My Chinese In-Laws — and Here’s Why It’s Easier Than I Thought
几年前我和Jun正式登记结婚,领到了专属于我们的小红本儿。我还记得我俩回到Jun老家后向家人炫耀小红本上结婚照的情景。虽然那时我们还没正式举办婚礼(大家都知道在中国小俩口先扯本儿再办婚礼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我也能感受到公公婆婆看到我们的这份红色承诺后他们发自内心的高兴。
然后Jun告诉我,领了这个本儿就表示以后我得改掉叔叔阿姨的称呼了。从那时起,Jun就教了我用“老爸老妈(Laoba, Laoma: 请自行插入洋媳妇特有的声调)”称呼他们。如果我愿意,我也可以用“爸爸妈妈”这个全球通用隶属于父母的称呼,就像Jun平时叫爸妈时那样。也就是说,从这个时间点开始,从称呼上来讲,Jun的父母就像我自己的亲父母一样。
这和我在美国的体验可完全不一样,在那边我们一般是直接叫公婆的名字。联想到美国那些调侃公婆的笑话(以及美国人大多倾向于和公婆住得越远越好),我敢肯定有一些美国人私底下正咒骂着他们的公婆。这也就是说在美国,你和公婆之间总会有那么点距离感——那份我永远不想在我和Jun的父母之间出现的距离感。
但突然被要求去叫两个没有多少接触的人“爸爸妈妈”多少来说需要思想上的调整。事实也是我的确花了不少时间去适应这个“文化差异”。 但这个适应过程却比我想象的要简单地多:原因很简单。
这就在于我使用的是中文的“爸爸妈妈”而不是英文的“mom 和 dad”,中文的称呼甩掉了我的母语思维定式。虽然laoba、laoma、baba、mama就像一直陪伴我长大的“mom和dad”那样亲近,我从来没有用过中文去称呼过我的亲父母。就因为这个,这让称呼Jun的父母爸爸妈妈变得很轻松。由于在中文里面“爸爸妈妈”较之英文版本的语音差异,“mom和dad”在我脑海里面的含义并没有因此被延伸。
而现在这已经成为了我的第二本能,好像他们一直就是我的laoba和laoma。
我不禁想到,对中国人自身来说是个什么情形呢?你们你会觉得称呼岳父岳母/公公婆婆为爸妈时很难适应吗?
当然,现在聊的仅仅是简单的称呼问题。天天处理好家庭关系才是真正的考验(无可否认,这有时会使人用上一些发泄性的话)。
不过那就是另外一个故事了,我们改天再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