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乡村,微笑的力量

14163236553_a672f5783f_z

作者:Jocelyn Eikenburg  译者:远

(翻译自《The power of a smile in China’s countryside》)

徒步于浙江山村,驻足欣赏那一垄亮黄的油菜花,这时轻快的嗓音从小湾那边传来, “这些花儿好看吗?”

循声望去,两张陌生的笑脸饱含着善意的好奇,注视着我老公和我。毕竟,在这片土地上不是每天都可以看到“老外”的。

他们眼中的暖意促使我做了一件在中国极不寻常的举动:我朝他们招手并微笑。在这儿,我很少对陌生人这样。

“是的,她们真漂亮,而且很香!” 我用汉语回应道。

很快,大家进入了一段短暂的交谈——关于为啥我们两口子在河湾徒步(找乐子)以及他们在做啥(在地里种庄稼)。即使那真的只是一小段谈话,当我们离开并踏上归途时,我依然感觉仿佛交到了一对新朋友。而这种情景并不是第一次发生。

无论何时我们路过她家,那位山里的女人总会邀我们共进晚餐或小谈片刻。当环山骑行而下时,那个托着一碗竹笋米饭“晾”在屋外的男人也总是要请我们晚饭。地里摘樱桃的农夫总是突然将那满满一筐的珠红玉润推到我面前,坚持我一定得捎点儿回家——如果拿的分量不足,他甚至会抓一把塞到我手里。“歇夜啦?” 当我老公用方言问候当地人时,他们也总会朝他绽出不期而至的笑脸。

在丈夫浙江山村家的徒步穿行居然一次次打开意料外的柴门与心扉,这真令人惊喜。 这片土地上明媚的善意宛如太阳的光辉,给了我们一身的金色。或许是因为丈夫总是称这片大山为家——无论何时他操起那一口方言,他抓住了自己的根。又或许,在这片偏远山区上出现的外国面孔勾起了那些最为羞涩的人小聊片刻的欲望。

但是我知道,在杭州、上海甚至北京那些大都市,我们永无可能得到同等友善的欢迎。住过了中国的大城市,我太了解陌生人之间警惕的距离了——你绝不可能招手示好或者问,“忙啥呢?” 这是一个扶起失足老太就有可能自讨官司的世界,也是一个任何接近的陌生人都被推定为“骗子”甚至“小偷”的国度。

所以,在我搬去老公家乡前,自然以为这种冷酷法则同样适用于那片乡村……看来我错得离谱。

从在美国时羞赧的蔷薇到可以用笑容融化所有人的自信的“交际花”,甚至那个街头“面目狰狞”的老爷爷也变得柔软起来,我目睹了丈夫的转变。在经历了所有那些美国的困苦之后,他仍能以愉快的乐观迎接镇里的每一个人,这令人,尤其令我,为之动容。

丈夫提醒我,无论遭遇了怎样的苦难,生活总还是容得下一个微笑,一个点头和一小段交谈的。有时,这些会成为那些孤独与忧伤日子里的最好良方,它们仿佛能治愈世上所有的疯狂、不公与不合情理。就像停下来欣赏那一垄亮黄的油菜花——让我们去体悟那已然环绕我们却被遗忘在日常琐碎中的爱与美吧。

终有一天,我和John会离开这片父辈的土地奔向前程。然而,我们无疑将始终牵挂这片友善的山野乡村,这里教会我们再一次相信人性的善,相信那一个微笑的力量。

One Reply to “中国的乡村,微笑的力量”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

This site uses Akismet to reduce spam. Learn how your comment data is processed.

%d bloggers like this: